城市更新“融贯古今”,中建四局让百年古厝茶韵飘香

发布日期:2025-01-21
【字体:打印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近日,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四局以“EPC+O”模式打造的厦门围里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提升”项目——会福茶馆开业。中建四局建设者用心用情推动文物保护修缮,让古厝蝶变重生,为城市美好赋能添彩。

匠心建造,古厝新生

640.jpg

  在围里社区的静谧一角,一抹茶香悄然在这里绽放,红砖厝,燕屋脊,承载着无数闽南人的童年记忆,这里是远离尘嚣的避风港,是闽南古厝与休闲茶舍的融合典范。

WechatIMG355.jpg

  △修缮前的会福茶馆

  会福茶馆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围里社区会福巷片区,占地约1000平方米,和一般茶馆不同,这里完整留存了有百年历史的古宅断墙,看似“断壁残垣”,但举起相机取景,石条窗透出翠绿的中式盆栽,古朴韵味扑面而来。

  曾经的会福茶馆,是一座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百年闽南古厝,房门衰朽、墙壁剥蚀、瓦片脱落,曾被定级为D级危房,濒临废弃。中建四局勇担央企使命,积极投身到厦门市湖里区围里社区城中村改造中,充分盘活社区低效、无效资产。

  修缮前,项目团队深入现场,探访周边民居,采集梳理地方古厝的数据样本,极力找寻社区内可用的旧材料。修缮时,巷道狭窄,土方车进不来,只能连夜用小车一车一车清运,堪称“蚂蚁搬家”。为了让粗糙的土墙“不掉渣”,项目团队用罩光漆刷墙数次,像是贴了一层钢化膜,修旧如旧兼具保护作用。

640 (1).jpg

WechatIMG20 1.jpg

  △改造前和改造后

  项目团队还专门请来传统手艺人,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稻草漆,对古厝部分墙面进行抹灰、压光,并在墙面涂上防水涂料,在还原墙面样貌的同时,还能使墙面防雨水侵袭、防坍塌,更加经久耐用,真正实现了保留原有印记,老古厝修葺一新。

城市名片,重焕生机

  解决了古厝基础的问题,项目团队在保留古厝闽南传统风貌与庭院布局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自然”与“古厝”的设计理念,不仅恢复了古厝原有的“中有缸,周有盆”的特色,还充分利用古厝原有的木瓜树打造休息空间,闽南老厝迎来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微信图片_20250113192752.jpg

  庭院中的围炉煮茶区域,红砖铺就的地面散发着岁月的沉香,卵石堆砌的花圃中,见证古厝历史的木瓜树挺拔生长,枝叶间透露出勃勃生机,为这方庭院平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的气息。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古老建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改造前,会福茶馆几乎被废弃,而今,经过精心的修旧如旧改造,它不仅恢复了闽南典型古厝的风貌,更转型为共享茶室的业态。如今,已然成为围里社区对外展示的名片。

  步入茶馆,仿佛瞬间穿越至古早的闽南小院,红砖墙与陈设的茶具、草木熏香、民俗艺术品等,共同营造出一抹清香独有的文化韵味与美学魅力,让人在品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闽南文化气息。

共享空间,多元服务

  会福茶馆实现了城市面貌的有机更新,它以庭院空间为载体,将茶文化、轻食、休闲娱乐与城市更新融为一体。茶馆中的共享茶室、共享厨房及餐厅作为核心,提供了多元化服务,满足了不同客群的多样化需求。在这里,可沉浸于品茗、茶道的雅趣之中,与茶为友;可选择参与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项目,闹中取静;还可对外承租,为企业、团体等活动提供场地租赁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113192809.jpg

  会福茶馆的成功开业运营,不仅成功盘活了社区闲置资产,还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生态之美,成为连接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未来,茶馆还将推出数字游民共建服务,通过共享空间与多元服务的创新模式,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进一步促进围里社区的繁荣,促进城市更新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中建四局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