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

    以“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方向为主导,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同时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 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 全产业链推动绿色建造:(绿色建造)

    中国建筑致力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积极打造基础设施绿色低碳领域策源地。

    在建筑领域节能材料方面开发了多项UHPC产品,形成中建超韧UHPC产品,拥有4项核心技术,布局海上风电、防护工程、基础设施等多个蓝海领域,打造了单体最大UHPC、海上风电结构2个全球“首例”。自主研发自清洁被动辐射制冷涂料产品,具备被动辐射制冷、自清洁两大核心技术,提供低碳被动制冷新方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辐射制冷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通讯、粮油、石化、电力、建筑”等行业场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研发了绿色高效修复药剂材料、纳米制剂原位智能化注射装备等土壤修复领域产品,打造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药剂-装备”集成产品体系,带动环保业务快速发展。同时研发形成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体系,开发了“基于相变储能技术的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源系统与设备”,研发“轻质微孔混凝土装配式复合大板”等系列绿色建材,推广100多项绿色施工技术,为我国绿色建造提供了中建方案;搭建了绿色建筑整体运营平台,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的全生命期一体化运作,主导国家标准编制,打造了一大批绿色示范工程。

    绿色低碳2222.png

    绿色低碳建筑综合解决方案

    项目应用

    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城市更新等领域,该技术体系在以中建四局科创大厦、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中海金融中心、中海河山大观为代表的全国不同气候区工程项目已实现了全面示范和应用,效果显著。

    预期市场规模

    万亿产业

    多地域覆盖的气候适应型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产品解决的问题

    加强建筑本体的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对设备调节的依赖。

    创新解决方案

    应对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通过围护结构与空间的性能化分析与设计,构建呈体系的建筑被动节能技术路径。

    产品亮点

    1、夏热冬暖地区——以地域特征为引导的自然降热

    自然通风与高性能围护结构形成耦合设计,构建高效通风系统,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率51.0%。

    2、夏热冬冷地区——呼吸式气候界面兼顾遮阳与通风

    顺应气候特征的建筑布局,通过气象追踪自控天窗及预冷通风系统等,打造与自然同呼吸的气候界面,有效缩短夏季空调制冷时间约1个月。

    3、寒冷地区——高性能围护结构打造超高本体节能率

    通过提升屋面、幕墙及其非透光部分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围护结构的全年累计热负荷下降约1/3。

    4、严寒地区——保温与气密性系统设计应对极端气候

    采用250mm厚石墨聚苯板加岩棉隔离带保温材料,显著降低建筑冷热源能耗需求;三玻两腔被动窗,实现8 级气密性,有效减少室内外冷热交换。

    以零碳热力为核心的高效用能系统

    产品解决的问题

    采用清洁能源供能,降低建筑运维的直接碳排放;提高机组能效,减少间接碳排放。

    创新解决方案

    以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为根本,运用性能化设计的协同优化方法,以全年运行能耗目标为约束条件,对设计参数、运行参数进行寻优,提高运行效率。

    产品亮点

    1、高舒适高能效新型空调系统

    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结合磁悬浮制冷主机、一级能效水泵等多措施,制冷系统实现年度综合能效值6.5,远高于国内标准。

    2、多能互补的复合供能模式

    采用地源以及空气源热泵供热替代传统锅炉供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建筑供热电气化程度最高可达100%。

    3、基于电网动态碳排放因子的系统自律式调节

    追踪电网动态碳排放因子变化,实时调整室内环境温度、空调供水温度等控制参数,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实时电耗的自律式调节,对电网供应形成响应。

    4、多项能源梯级回收系统

    采用分体式蒸发式全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效率达到70%;采用节能电梯结合电梯动能回收,相较传统电梯节能56%。

    基于光储直柔的新型电力系统

    产品解决的问题

    现状建筑运行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且高峰时段市政电力紧张。

    创新解决方案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光伏、储能、直流配电、交流配电,使得建筑用电对内实现柔性控制达到系统运行最优,对外可根据电网情况进行响应。

    产品亮点

    1、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多场景应用

    充分利用屋面、立面空间布设光伏,研发光伏遮阳多功能一体化单元幕墙系统,项目发电量占全楼用电量34%。

    2、基于需求响应的多能柔性调控技术

    构建能源微网,实现建筑物的能源生产、消费、储存、调节“四位一体”协同控制,调节比例达到 23%。

    数字可视精准化智慧低碳运维系统

    产品解决的问题

    确保系统按设计预期工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持。

    创新解决方案

    采用群智能控制方法,通过分工协作,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通过智能监测和能源管控,提供提效策略和实时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产品亮点

    1、碳惠万家社区智慧运维系统

    通过BIM技术数字孪生整个社区,并采用物联网智能化设备实时采集数据,为设备提供最优控制策略。

    2、楼宇自控能碳综合管理平台

    集成高效空调、智慧照明、光储直柔、室内外环境监测等多个子系统,实现楼宇能源和碳的可视化、智慧化管理。

    3、人体舒适个人环境系统

    运用“个人环境独立调节技术”“工位照明DALI控制系统”,有效提高办公环境个人舒适度和运营能耗。

    集成化高性能低碳材料应用

    产品解决的问题

    减少建筑材料的隐含碳排放。

    创新解决方案

    依托集团自主供应链,积极采用各类循环材料、高性能材料等,减少材料冗余。

    产品亮点

    1、云筑网低碳建材供应平台

    依托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供应链及智慧用工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2、基于全生命周期视野的低碳建材使用

    采用低碳混凝土、再生混凝土、高性能一体化窗、相变储能装饰建材等,大幅降低隐含碳排放。

    数字智慧工地打造低碳建造示范

    产品解决的问题

    减少建造过程碳排放。

    创新解决方案

    以绿色化为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智慧服务为实施载体,实现建造过程的节能环保,品质保障。

    产品亮点

    1、结构创新助力模块化装配式建造

    采用国内首创的装配式铰接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楼板采用自主专利设计的混凝土空心叠合板,减少建材使用。

    2、全链条数字低碳建造

    通过低碳建材、低碳工艺、数字化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相关措施实现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强度整体降低约25%。

    3、精准化安装工艺提升建造质量

    创新性推出带企口嵌入式带附框外窗安装方式,更适用于国内高密度、高层住宅。

    代表项目

    1、中建四局科创大厦

    项目经典案例2:中建四局科创大厦效果图.png

    2、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经典项目案例1: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实景照片1.jpg

    3、中海金融中心

    经典项目案例2:中海金融中心项目效果图2.jpg

    4、中海河山大观

    经典项目案例1:中海河山大观项目楼栋实景图.jpg

    经典项目案例2:中海河山大观项目实景图.jpg

    了解更多>>>
  • 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方式:(智能建造)

    中国建筑致力于打造覆盖建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体系,涵盖了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施工、智能运维,并逐步一体化布局,带动行业智能化建造水平整体提升,建成“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自主搭建了智能建造研发体系。

    在智能设计方面,研发了AECMate快速建模系列软件,目前已在2000多个设计项目、3000多个施工项目中进行示范应用;研发的EasyBIM设计软件,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国产自主数字化解决方案,已服务80余家设计单位,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在智能制造方面,钢结构制品已形成产品体系,致力于打造智能化钢结构生产新模式,研发了智能坡口切割工作站、焊接机器人等装备,打造钢结构部件加工智能产线的同时,智能加工单元也形成系列化产品,服务于钢结构各类制品,打造了钢结构装配式酒店、住宅、学校、亿元等集成化建筑产品;MIC装配式建筑定位于高度集成、快速建造、绿色低碳,形成了结构产品、功能产品共计7大集成化建筑产品系列,MIC建筑体系服务于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等重大民生工程,承建了北京市首个混凝土MIC项目,也是首批以“原拆原建”模式进行更新改造的试点工程之一。在智能施工方面,开发高层建筑智能建造装备,高层建筑自升降智能建造平台、悬挂式智能布料机器人、施工装备集控平台、无人化物料运输机器人、顶加节自升降式折叠塔机原创技术;开发塔式建(构)筑物整体式自适应施工平台、核岛反应堆厂房全天候整体施工集成平台、连续掘进同步拼装盾构、超大直径盾构刀盘泥饼清理机器人、同步切割灌注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装备、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浇筑作业平台、可变角度斜附式塔机、移动式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暗涵清淤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一系列原创基础设施智能装备;结合C-SMART为代表的工程管理软件平台,已经逐步构建起新一代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在智能运维方面,推进BIM技术全过程应用,建立了以BIM为基础的互联网+建筑的信息平台,集成FRID、移动终端、云服务、大数据、3D打印等信息化创新技术,实现建筑在“设计、生产、运输、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促进全产业链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

    智能建造111.png

    智能建造222.png

      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

    产品解决的问题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智能建造的供应链尚未成型,软件能力和软件生态不足以支撑全专业、全过程的数据贯通,全周期的数据资产无法结构化积累。

    创新解决方案

    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产品、工艺、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构建协同工作数据底座;以工业化为主导,构建零件级、部品级、模块级工厂制造、现场总装集成、智能化物流服务的生产体系;以数字化为引擎,通过数据驱动为智能建造提供全方位动力;以智能化为目标,建造过程全链条智能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产品亮点

    1、国产工业软件体系

    建设较完整的建筑工业软件体系,实现专业的数据集成和全周期的动态交互。

    2、三维正向设计

    研发了自主可控的国产软件生态实现三维正向设计,提供驱动智能建造的单一数据源。

    3、全过程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现场智能装备进行人机协同作业,数据驱动安全、质量、进度等管理,最终实现数字交付和智慧运维。

    4、智能生产、建造装备体系

    研发对应的数控系统和生产线,打破建筑软件和工业软件的数据壁垒,实现工厂的智能化生产。以空中造楼机为主体,集成作业、运输、监管等多种智能建造装备,实现现场总装集成工业化建造。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中武汉市中建壹品汉芯公馆、汉韵公馆、深圳华富村项目等近百余项工程中。

    预期市场规模

    万亿产业

    代表项目

    1.基于模型数据库驱动装配式造楼机技术

     基于模型数据库驱动装配式造楼机技术.png

    2.基于数字孪生的项目低碳运营技术

    基于数字孪生的项目低碳运营技术.png


    d983a8259827c95a9e96531de9943e4.png

     CSWADI EasyBIM建筑工程设计软件

    产品亮点

    1、国产自主可控,代码自主率满分。

    基于自研底层图形平台研发,工信部国产自主研创评估达“优秀”级。

    2、提高BIM模型流畅度10倍以上

    聚焦建筑图纸表达和模型显示,优化图形引擎,避免了国外BIM软件卡顿严重的问题。

    3、提高BIM设计效率100%以上

    研发紧贴设计生产一线,符合中国建筑业特点,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

    4、建立智能建造数据源

    以设计源头数据,打通生产、施工等产业链通道,支撑智能建造。

    预期市场规模

    50亿元/年

      AECMate BIM应用软件

    产品亮点

    1、提供国产BIM的中建方案

    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为BIM软件国产自主提供中建方案。

    2、识图建模精准高效

    支持从毫米到千米级跨尺度建模,经项目人员实测,与国外软件相比可提升10倍效率。

    3、大体量模型流畅展示

    支持≥60万构件的大体量模型流畅展示

    4、工程数据存管应用便捷

    支撑BIM文档快速上传至云端,百兆模型增量更新时间≤10s;支持海量工程数据快速检索,TB级数据检索时间≤5s。

    预期市场规模

    1.5亿元/年

      AI scan to BIM技术软件

    产品亮点

    1、自动对比分析准确率高达90%

    融合A1、快速激光扫描及BIM等前沿科技手段,赋能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2、减少建造成本约10%-30%

    通过常态化激光扫描,实现精细化进度及质量管理,在设计与施工阶段显著提升建筑项目的工作效率。

    3、减少维护成本10%-20%

    通过BIM竣工模型应用,实现对建筑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在建筑的运营维护阶段助力建筑能效的提升。

    4、减少返工率25%

    实通过AI自动检测功能,在改扩建阶段显著降低因设计误差而返工的风险,提高合格率。

    预期市场规模

    3亿元/年

      ueBIM三维图形软件

    产品亮点

    1、有效兼容全国产软硬件环境的BIM基础平台软件

    同时支持国际和国内主流软硬件环境,且用户界面一致、数据格式相同,用户可快速迁移到全国产信创环境,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1、对标国外软件,模型处理与显示性能提升200%

    支持干万级构件快速编辑、亿级三角面流畅渲染显示(FPS>30)。

    3、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国产数字化底座

    开放应用软件开发接口(SDK),支持全客户端基于ueBIM创建各种应用软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贯通。

    4、ueBIM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已实现方案优化、投资控制、建筑设计、工程算量、碳排放计算、工厂制造、施工模拟、三维城市基本单元信息构建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做到“一模到底”“一模多用”。

    预期市场规模

    20亿元/年

      建筑与城市风工程仿真计算软件

    产品亮点

    1、提升计算效率400%

    通过建筑物理仿真云架构和智能化仿真控制技术可有效提升计算效率。

    2、降低综合成本90%

    云原生的技术、产品形式和灵活的商业模式,可显著降低业务与用户的费用成本。

    3、降低劳动强度95%以上

    智能化仿真控制与轻量化跨平台仿真交互技术可替代大部分人工操作。

    4、完全替代国外产品

    100%自研数字化核心技术,实现全新的产品形式,重塑风工程仿真产品赛道。

    预期市场规模

    1亿元/年

      建筑行业信创终端解决方案

    产品亮点

    1、国产可控

    通过集成国产CPU等硬件,深度定制适配国产操作系统及建筑行业软件,软硬件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2、信息安全

    通过集成国产密码芯片,使用国产密码技术实现核心数据全面自主化管理。

    3、运行效率提升20%

    通过软硬件深度优化兼容,使系统运行效能全面提升。

    4、共建共创

    联动国家工信部建立“中国建筑数字化安全应用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共同打造信创行业生态链。

    预期市场规模

    千亿产业

      f0e6ddd620adfcdf4824bdef15421e3.png

    钢结构工业化产线

    产品解决的问题

    钢结构行业传统生产加工存在智能化程度低、数字协同差、工艺落后、能耗高等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全球首条钢结构智能工业化产线,实现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自研切割、焊接等工序新型工业机器人,以及成套钢结构加工新工艺,实现核心工序无人化生产;开发钢结构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产线数字化管控。

    产品亮点

    1.产线工效提升22%,工厂能耗降低10%

    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钢结构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促进制造方式升级。

    2.自研14款机器人,突破10项关键技术。

    研发了智能下料、组装、焊接等全工序智能工业机器人,突破了自动加工、焊缝跟踪关键技术。

    3.形成无人下料、组焊矫一体等3项成套新工艺。

    开发了智能下料集成系统,建立机器人多层多道焊接参数数据库,实现设备互联与协同控制,提升焊接质量,合格率达99.9%,提高焊接效率30%。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北京大兴机场、香港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等20余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千亿产业

    代表项目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钢结构制造

    f794becc4b90aea650e85ca154aae8b.png

    焊接机器人作业

    图6-产品原理-焊接示意图-便携式机器人.jpg

     钢结构模块智能生产线

    产品解决的问题

    钢结构模块制造在工艺协同、质量控制、柔性生产、自动化作业、节能减排等方面普遍存在改进空间。

    创新解决方案

    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深化设计、柔性工装调节、模型驱动装焊、激光定位校正、数字孪生管控等技术,实现高效的工艺管理;集成应用激光切割设备、智能机器人及测量检测系统等先进装备,实现钢结构模块精益制造,“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产品亮点

    1、工艺设计效率提升80%

    通过BIM+AI技术,实现一模到底,一键工艺图纸与物料清单自动生成。

    2、满足4.2mX4.2m超宽超高钢模块加工

    配置柔性工装和自动化设备,可自动调适,满足不同规格模块生产。

    3、生产效率提升100%

    在关键工序应用智能机器人,比传统制造效率提升一倍。

    4、制造精度可达±2mm

    利用数字孪生管控平台和激光精确检测设备,确保模块制造精度。

    5、碳排放降低30%

    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装备,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降碳。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香港首批简约公屋、华为数据中心等20余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千亿产业

    代表项目

    1、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

    2ef163379c2bf85e8d0945e208c90e2.png

    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png

    2、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

    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jpg

      桥梁厂集成系统智能生产线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预制梁厂存在工艺水平落后、劳动力短缺、设备周转率低等问题,导致生产管控水平低下、生产成本增加,影响梁体生产质量及效率。

    创新解决方案

    采用工业化模式组织生产,助推传统施工向装配式智能建造转型,同时集成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实现流程工艺标准化、工序作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办公管理数字化。

    产品亮点

    1、降低生产成本18%

    基于标准化、智能化流水作业模式,减少作业人员,降低材料损耗,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本增效。

    2、提升生产效率63.5%

    采用研发设备改变传统作业方式,提高智能化水平,降低作业强度,自动化程度显著,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3、生产线管控与集成

    研发智控云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工作协同、决策分析等生产全过程管理;研发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多类型装备智能、协作控制。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沿黄高速公路项目、武天高速公路项目、204国道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200亿元/年

    代表项目

    沿黄高速公路项目

    沿黄高速项目预制梁场.jpeg

    集成化桥梁预制场

    集成化桥梁预制场.png

    CMC智能制造工厂

    产品解决的问题

    大型钢-混结构模块房生产过程中,重质大型墙板拼接、安装繁琐、生产时间长。

    创新解决方案

    配备自动焊接机械臂、移动组装模台、墙板拼装定位固定夹具等硬件,应用全自动高精度定位组装、全自动高精度柔性焊接、模块化自动总装等多项技术,可满足全自动化各种规格尺寸的墙板与楼承板组装作业。

    产品亮点

    1、全自动高精度定位组装

    通过移动组装模台、墙板拼装定位固定夹具等硬件设备,实现各种规格尺寸墙体的拼装作业。

    2、全自动高精度柔性焊接

    通过自动焊接机械臂、移动组装模台等硬件设备,实现墙体以及地面钢网的全自动焊接作业。

    3、自动化生产作业

    每个焊接工位采用多台工业机械臂,可实现多机信息交互协作,全自动加工。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深圳中建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为正三甲学校、方石项目、中建科技深圳科研产业基地项目等多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00亿元/年

    商品混凝土智能制造工厂

    产品解决的问题

    混凝土传统生产过程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难、决策效率低。

    创新解决方案

    以“四位一体”为框架,面向各应用场景形成“软硬一体”系列解决方案。用自动化装备替代人工作业,用系统流程替代人工协调,用数据驱动替代经验性决策,大幅减少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引领传统混凝土生产模式变革。

    产品亮点

    1. 混凝土生产效率提升33%

    研发多个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系统,通过算法大幅提升生产流程的决策效率,降低生产衔接和浇筑的错误率。

    2. 综合劳动强度降低60%

    质检工作量减少30%,调度工作量减少40%,收料环节实现完全无人化。

    3.全场景全方位领先

    覆盖全业务场景,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人均效能、数字化程度等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中建西部建设海南美兰预拌厂、眉山预拌厂、广州白云预拌厂、江西经开预拌厂等10余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0亿元/年

    代表项目

    美兰预拌厂项目

    美兰预拌厂项目.jpg

    混凝土音频识别设备

    产品解决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拌合物性能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工作性能变化的问题,导致混凝土匀质性变差,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

    创新解决方案

    研究采用“音频滤噪”技术,利用定向采集、云端管控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开发的小型化混凝土质量智能监测仪,通过安装在混凝土运输罐车车身,就可以实时评判混凝土拌合物质量变化情况,提升了预拌混凝土质量管控水平。

    产品亮点

    1、实时监测

    自动采集混凝土运输过程的特征信号,并实时结算信号,反馈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实时状态。

    2、高效储存

    音频数据大小自动压缩至100MB/h以内,降低云平台负荷。

    3、节省人力

    提高现场管理效率,商混站现场技术人员工作效率提高100%。

    4、质量管理成本降低10-20%

    有利于分析混凝土拌合物质量,减少不合格商砼进入施工现场。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贵阳市息烽县志合商砼有限公司、贵州建工商砼等4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亿元/年

    了解更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
Baidu
map